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作文精选

时间:2017-08-23 作文 我要投稿

  “名著”是很容易让大多数中学生敬而远之的两个字,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关于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作文600字

  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它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沙砾,而这些沙砾中,又有数不尽的珍珠,每个都很圆润,硕大。

  几千年之后,这些珍珠留落到我们手里,虽然经历了岁月,不免有些“沧桑”,但它们依然那样璀璨,那样迷人。

  这些珍珠中,有我们熟悉的《诗经》《左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著,但这些都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可是有人便说了,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那些书看过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只会使学习的注意力分开。可是也有人说,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如果未来的主人连以前的历史都不清楚的话,恐怕……读名著总比读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好吧。

  中学生到底该不该读名著呢?

  我认为应该读。

  不读名著,我们怎么知道古时人们的社会环境和辛酸。不读名著,我们怎会知道《三国演义》中那号称奸雄的曹操,那讲道义的张飞和那睿智的关羽,还有那人人都敬仰的诸葛亮。又怎会知道古时战争中的智慧。不读《西游记》我们又怎会知道有一个疾恶如仇,蔑视权威,不畏强暴、除恶务尽的孙悟空呢?又怎会了解当时社会的悲凉呢?不读《红楼梦》又怎会了解当时的阶级压迫与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钳制与叛逆、家族之间的倾轧,骨肉之间的陷害,豪强之间的掠夺和人之间的诱骗。

  中学生应该读名著,不仅是中国的外国的也要读,我们可以通过读名著来了解一个国家的盛行与衰落,也可以从中读出原因。同时,我们的语文水平也提高了。

  如果我们不去读名著,很难了解到历史,就像前段时间,有个中国女歌星,因为不知道战争打了多少年而被人们排斥,纵使她哭着道歉,也不足以平息人们心中的怒火。如果不读名著,那岂不是辜负了作家们的心,读了名著。如果中学生不读名著而留到中年或老年去读就品味不到其中的意义了。中学生读名著,还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我不希望还有类似那位女歌星的人。

  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作文800字

  “名著”是很容易让大多数中学生敬而远之的两个字,特别是在选择日益增多的今天,反映中学生校园生活与情感的小说随笔与成功的同龄人自传更受中学生欢迎。它们有时代气息,符合中学生心理需求,自然比那些距离遥远、长篇巨制的名著更有吸引力,但这正如大众与精英的关系,谁也不能取代谁,而后者更值得关注。

  名著的思想深度与文学地位毋须多说,这既让一些人选择了它,又让许多人对它退避三舍。其实名著中有许多东西能被中学生接受而且能使他们获益匪浅。

  名著更深地挖掘了人性,加入了人类其他崇高的情感。它把人从狭隘的个人情感中拉出来,融入整个时代,这正是当代中学生所需要的。中学生情感十分丰富,对亲情、友情,特别是爱情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这最初的人生观发展并不稳定。现在的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突围文学”,它们大多文字晦涩,描写了少男少女们好奇的成人生活。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但因所处的这个多变的时代而包含了许多消极颓废的因素,这种作品很容易有负面的影响。而这时,名著就能为他们在情感上有一个引导,名著中有许多勇敢追求爱情的人物,虽然大多数是悲剧,但在这种“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作品中更能震撼中学生读者,让他们读懂珍惜情感,明白这种珍贵的情感需要小心呵护。这是普通情感小说无法相比的。

  完整充实的情节与细节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有些所谓文学作品,它们都是由空洞的内容构架而成,推动情节高潮的往往是一些怪诞的事件,第一遍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但缺乏值得回味的东西,文学性与思想性都大打折扣,远不能吸引人。名著的内容有的冗长严肃,有的轻松活泼,大多有着曲折的情节。如大仲马、马克·吐温、狄更斯的小说,故事性都很强;莫泊桑、茨威格、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点睛之处让人拍案叫绝,合上书还会久久沉浸在作品中不能自拔。名著,就是让人反复读都放不下的那种书。

  中学生在阅读上理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扩大知识面也是读名著的目的之一。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色,风俗习惯也能在名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笑面人》中有些显得过长的描述,不失为了解那个时代的珍贵材料,《斯巴达克思》则在一个史诗般的故事中构筑了整个古罗马从宗教到战争的大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我认为,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需要新鲜自由的空气,更需要脚下坚实的土壤。一本合适的名著应该成为他天空中众多明星中的一个,指引他前进。

  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作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