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下面是牧童改写成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牧童改写作文一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挂在天上,正烤着大地。树林里,一个上穿布褂子、下穿着带有泥水的蓝色短裤的牧童,正骑在一头老黄牛的背上。瞧!他兴高采烈地鼓着腮帮子,使劲吹着竹笛子,脚还随着优美的笛声,在老黄牛的肚子上打着节拍呢!老黄牛呢,并没有闲着,和小牧童一起一唱一和,嘴里发出"哞哞"的声音,尾巴还伴随着笛声,左右甩动着,好似跳着舞呢!
响亮的笛声伴随着一阵微风,在树林中回荡着,树上的小猴子听见了,从茂密的树林中窜出来,有的在树上驻足倾听;有的把长尾巴卷在树枝上,荡来荡去;还有的在林间蹦来蹦去,变得欢天喜地。地上的蒲公英听了,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可爱的小鸟听了,在牧童的头顶上飞了一圈又一圈......
这时,在树上睡醒了午觉的蝉听见了,也忍不住来凑热闹,嘴里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小牧童听见了,立即停止了吹笛,认真聆听着,听了一阵子,一个主意便从脑海里冒了出来:上树去捉蝉。于是,他用那双机灵的大眼睛,迅速地向四处搜寻,突然,他眼睛一亮,在一棵茂盛的树杈上,发现了一只又大又肥的蝉,他死死地盯着那只蝉,心想:我怎么样才能上这么高大的树上去捉蝉呢?牧童决定爬树捉蝉。他熟练地从牛背上一跃而下,便蹑手蹑脚地走到树下,生怕惊动了树杈上的蝉,让它跑掉。小牧童手脚并用地抱住树干,几下就爬上了树,慢慢接近蝉。牧童一只手死死地抱住树干,另一只手伸手一抓,可小牧童傻眼了,其实那只蝉早已经发现了他,拍拍翅膀"扑"的一声,飞到了另一棵树上去了。小牧童一点也不甘心,又努力地爬上了另外一棵树,这一次小牧童汲取了教训,就屏住了呼吸,眼疾手快,猛地一抓,把蝉逮了个正着。"看你往哪儿跑,终于抓到你了!"小牧童激动地叫了起来。
此时,正在树下乘凉的老黄牛也"哞哞"的叫了起来,就好像为小牧童喝彩一样。伴着夕阳西下,牧童又骑上黄牛,唱起了悠扬的山歌,带着他的新伙伴--蝉,回家去了。
牧童改写作文二
在大山的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们过着和谐美好,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样!
村庄前六七里全是草地,绿草如茵,就像是铺了层绿色的地毯似的,草地中间零星的点缀着几个小土坡,土坡上也长满了绿草。草地牛羊成群,牛儿羊儿一会儿上了小土坡,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给草地增添了几分和谐的景象。那些小土坡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傍晚时分,只听见时断时续、由远而近的笛声渐渐响起,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然归来,那笛声悠扬飘逸,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牧童回家吃完晚饭后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爬上了树梢。牧童手中拿着笛子,迈着欢快的脚步又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中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尖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中浮现中一个个画面。
过了一小会,草地上响起了悠扬的笛声,牧童吹着笛子,享受着美丽的月色,好不惬意。大地被洒下的月光和笛声所笼罩,夜色美极了!
牧童改写作文三
又是一个夜晚,微风轻轻吹拂着,月光洒落在大地上,宁静又安详。草地在微风的吹拂下如同泛起了绿色的波浪,月光也给草地镀上了一层淡黄色的金边,看起来美丽极了!
静静地侧耳倾听,好像有一阵笛声传来,它在风中飞舞,旋转,时断时续,飘逸又悠扬。渐渐的,那笛声亮了起来,远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身影。近了,原来是个小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手中握着一支短短的牧笛。他悠闲地漫步在草地上,吹着牧笛,还不时地弯下身子,轻轻地抚摸地上翠绿而又鲜嫩的小草。牧童在一处小坡边停了下来,翻身躺下。那小牧童还不时地拿出牧笛,轻轻地吹几声,悠扬的笛声便响了起来。那声音像水环绕青山,像太阳缓缓升起,像百花争相开放,像鸟儿快乐歌唱,像小鱼顽皮嬉水,像微风轻抚脸庞。可爱的小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这里没有家人聚集的情景,没有伙伴嬉戏的场面,有的只是清新的空气,皎洁的明月,宁静的草原,轻柔的晚风与悠扬的笛声。那刚刚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没有脱下,便躺在草地上。他是累了,想躺在青草铺成的绿毯上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爱宁静安详的月夜,想要静静地欣赏一下?仰望这明亮如水的月儿,这个小牧童的心中又会充满怎样的想法呢?是加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还是自己白天有牛与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和明月相伴,犹如世外桃源的享受?还是什么都没想,就渐渐进入了梦乡?望着躺在草地上的牧童,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地上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在这个宁静的月夜,碧绿的草地,安详的牧童仿佛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感觉无限的惬意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