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念书的孩子2观后感600字

时间:2017-10-27 作文 我要投稿

  电影《念书的孩子》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上三年级的小男孩叫路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念书的孩子2观后感600字,欢迎参考!

  【1】念书的孩子2观后感600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耕文化正一步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空心村”。摊开地图,那么多被我们骄傲地称之为精神家园的故乡,它们或者正在大地的某处苟延残喘,或者正在落日的余晖里端详着自己的断壁残垣。我们再也听不到“醉里吴音相媚好”,再也看不到诗人笔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农村温馨小景。我们眼里所见的每一个村子,只要你静心倾听,它们夜里都会发出一声声哀叹和沉吟,似乎是在回忆往昔人丁鼎盛,六畜兴旺的辉煌,又似乎在捂住胸口,把正在经历的凋零和离殇一次次深深地吐纳。

  曾几何时,“留守”一词渐渐在我们的心头抹上了一层阴影。只要说到“留守”,我们的眼前便会泛起老人和孩子孤独落寞的眼神,会在心底蒙起一层怎么也拨不开的灰色和凉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千年前所示的文明礼仪,就是我们现在所泛起的道德共通感。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虽然我们与他们无任何的血缘关系,他们散落在大地的低处,孱弱而缄默,但当镜头的焦点对准他们时,我们的心会疼,如自己的老人,自己的孩子。

  我看《念书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如果我说在看的过程里,还多次流泪,请不要笑我矫情,多愁善感,因为我多年亲历着“留守”这个词的疼痛,亲历着它怎样剥夺人与人之间正常呼应的天伦欢爱。爷爷和开开是当下中国千千万万个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缩影,他们有着农村人所特有的朴实,勤劳,节俭,甚至早熟和不该应有的担当。“空心村”的出现,使得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不得不承担抚养孙子的责任,本该无忧无虑上学玩耍的孩子却不得不担当起照顾老人和自己的责任。

  一个九岁的孩子,一个七旬老人,外带一条小胆的狗构成了新型却典型的农村家庭特点。以老带小,在生理与心理的教育上都是缺失的,虽然那份爱是那么深沉,但心灵的陪伴却显得无力和不及。夜晚,开开觉得自己长大了,想独自一个人睡觉,卷着铺盖到隔壁的房间,第二天早晨却出现了爷爷煤气中毒的事件,他的朦胧意识里已经有了男孩子成长的羞涩,有自我独立的冲动,如果父母在,正是培养他独立,自信,且坚强意志品格的时候,这些,隔代的爷爷是无法做到的,他只能用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试图去弥补孩子爱的缺失,孩子的心灵他可以洞悉,却无法触及。电影里的爷爷算是一个有素质的农村老人,他懂得鼓励开开,看得到孩子的孤独,他常常无力地叹息,就如村前那株银杏树,掉着一地金黄的落叶,美却接近凋零……那无奈,那近乎生命止息时还放不下的心结。

  看到开开与狗对话,我的眼泪禁不住留下来。过早地接受生活里的不易,让他变得早慧,早熟,然而这些被我们经常夸赞的优点,此时却像针一样扎在心窝。他没有享受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爱,只能把感情寄托于一条狗,这条狗就是他自己,是心灵上的依托。作为老师,我能理解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甚至我在做老师的时候能原谅他们内心的偏激所犯的错误。爱是一切最伟大的教育。我们在学校始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爱的人,而他们,却连最基本的父母之爱都未享有,怎么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关爱他人?

  电影里的开开温良善解人意,这个例子是正面的。留守儿童里,他是问题最少的,他的内心没有那么多冷漠,他懂得自律,爱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对事物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一面。爷爷的死对他的打击很大,那份陪伴和依托没有了,更确切的说,漫漫的孤独将更深不见底。父亲从外地回来,看着他与狗同食,同寝,内心是愧疚和自责的。现实生活让我们几千年的礼仪孝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在风烛残年独自死去,他的临别赠言里,只有沉痛的牵挂,解不开的心结,这些结盘亘交错在各个村落,改变了农村的现貌,也改变了传统观念里责任替接的顺序,他们的死直接沉甸甸地压在更小的肩膀上,让他们过早地体验了生离死别的残酷。

  影片里有个细节,就是开开的妈妈想留下来陪开开,他的爸爸说那城里那个孩子就没人照看了,我们要讲信用。为了生活,更多的农村人投身到大城市里务工,他们可以亏欠自己的双亲,自己的孩子,却一定要遵守着做人的诚信。这当中既有生活不易的无奈,又有很多农村父母对家庭责任感,对孩子教育重要性的忽略。

  电影的结尾是父亲在城里找到学校让开开得以转学,但那条狗却硬生生地被搁置在山村。开开沙哑地喊叫,因为那就是他自己,他知道孤独寂寞冷清的寒楚,知道被遗弃后无人陪伴的失落。电影以开开追着绝尘而去的客车喊爸爸妈妈开始,以近乎狂暴地抵抗,撕心裂肺地喊小胆结束。两种分离,都是他内心无法割舍的痛,他甚至愿意为了一只狗继续留守在家里,因为在内心最无助的时候,是狗陪伴着他;在缺失爱的时候,是狗给了他心灵上的慰藉;在长夜胆怯的时候,是狗为他壮了胆,他们已经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分离将成为孩子一生的阴影。

  看完后,内心很沉重,犹如反复听见开开爷爷那粗重的咳喘,反复看见开开坐在城里的教室一次次出神地想着小胆。他的牵挂不会比任何一个成年人少。这部电影真实地再现了“留守”的悲哀,它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哮喘,只要人一深呼吸就有着胸闷的感觉。电影从人性最渴望的“爱”出发,一点点深入和揭示断层的爱就像连环,中间一环松动了,爱就松动,心就薄凉。

  难道不是吗?更多的留守问题曝光以后,我们都为之震惊,校园恶性暴力事件,荒村老人尸首风干,我们在震惊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念书的孩子》在呼唤“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邻里的爱,动物的爱……如果身为父母,身为子女的人们能够多从“爱”的角度出发,多一份关心和陪伴,我们定能看见老村新貌,“空村”将不“空心”,“留守”也不再是一个时代的后遗症与象征词。

  【2】念书的孩子2观后感600字

  接老师通知,要陪自己的孩子看一部电影,叫《念书的孩子》,并分别写出自己的观后感。我知道这肯定是学校或老师的一些用意所在,所以就利用点空余时间,带着一份曾经相识相熟的农村感情与成长印象,独自看完了这部电影,当然估计与大部分观众一样,中途不禁数次泪盈眼框。

  整篇电影气氛凝重,镜像朴实,没有一丁点喜悦的空间气息。除了描写感人的爷孙情、父母情、师生情和人与动物的真挚感情外,更多的是道尽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不易与留守老人的辛酸无奈。本应该快乐成长的他们,本应该颐养天年的他们,面对滚滚的城市化浪潮,就像赵传歌里所唱,尽管心中始终有你,却不知该往何处去,不禁让我们对当前这样一种农村社会结构与状态,充满了无限的乡愁与隐忧。

  电影主人公路开开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我们年小时,也有家庭条件差的,但没有他过得那样郁郁不欢;也有成熟懂事的,但没有他承受如此之重。到底是命运的造化,还是时代的倒退?年仅九岁,在念书时都经常念出错别字的孩子,身上却赋予了大人们都不常有的勇敢与坚韧。一个人面对爷爷的死别,而完全没有小孩那种应有的惊慌与无助;一大早醒来发现父母已离自己而去,却又让他如此的惶恐与悲伤!特别是电影中,当父母要远赴异乡打工谋生时,父亲叮嘱教导他自己打理生活的情节,使人鼻头发酸,深谙世事不易。这就是电影里的生活,也是真实的人生浓缩!观看这部电影,只要是感情上有一定的认同,它足以让你走心入肺,掩面深思!

  回到现实中,这部电影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以及我们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尽管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发展阶段,人的思维与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我们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目标不变的。作为一名家长,结合自身感受,我觉得在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主流信仰依然缺失的时期,对自己的孩子很有必要增进几种意识教育。当然,为了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也可谓之人生建议或价值参考吧。

  一种是苦难意识教育。这是孩子教育的一个短板,也是一个难点。一者因为父母一代或上上一代过多了苦日子,甘心把自己奋斗创造的幸福生活拱手奉送给自己的下一代直接享用;二者因为在大部分孩子心中,苦难是看不到的一种东西。他没有经历过比较,没有经历过磨砺,一出生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你同他讲吃苦的必要,顶多云里雾里,甚而嗤之以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苦难意识是很难教育出来的,我们主观上也不可能故意去创造苦难让他们来承受,但我们是否就没有一点需要检讨的东西吗?有的,包括我们对孩子物质需求无条件的满足,对孩子不珍惜事物听之任之的态度,一些社会媒体对孩子养成嘻哈心态的误导,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弊病等等,都迫切需要予以改变。一个没有苦难意识的人是不会懂得珍惜和感恩的,因此我们要不厌其烦地加以说理教育,加以习惯约束,加以社会引导,创造条件让他们接受苦难锻炼,学校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或劳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节约意识。所谓和尚念经,日久成心,不经风雨,哪见彩虹,就是这个理。

  一种是本领意识教育。近几年社会上充斥着一种反智主义现象,把小概率事件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像什么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博士生给初中辍学生打工等故事纷纷流传,对部分孩子或者家长都带来不小的思想危害。每个人的一生都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他必须要做或完成的事情。现在孩子们处的这个阶段,就是好好读书,接受教育。从历史发展来看,不论富贵贫贱,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穷的可以实现创造财富的梦想,富的可以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在还没有建立好完整公平机制的今天,我们大部分人,只有练就真本领方能立足社会,成功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政治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平与正义也必将来临。不公平的年代个人需要本领,公平的年代个人更加需要本领。所以我们一定要教导孩子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因为这是他们改变自己人生命运、实现自己人生志向的不二选择。

  一种是自律意识教育。同老师或家长交流,最可能取得共鸣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自律性很差等等。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虽然为孩子做了很多,但反过来讲又有多少是有益的,现在真的不得而知。奥巴马总统有一个关于教育问题的演讲,讲到了责任问题。他说,老师有激励学生并督促他们学习的责任,家长有确保他们走正路并完成家庭作业的责任,政府有提供教育机会并改善教育质量的责任。但当这一切都能满足的时候,而学生不履行自己的责任,不按时到校,不专心听讲,不听家长的话,不付出取得成功所必须的勤奋努力,那么这一切都毫无用处。讲得多好,所以学习一定要靠自己自律,学习是你自己的责任所在。生活上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偏离教育的意义所在,一味造就出学习上的机器,生活中的木偶,而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养成操守,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来加以引导,为他们今后的长远幸福做出努力和尝试。

  话到最后,想起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所以我还要告诫自己的孩子,要有适度的忧患意识,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加强学习,发挥特长,不耻下问,打好基础,切不可糊里糊涂,虚耗光阴,待到将来,空叹余年,也算是与孩子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