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忙碌的社会节奏,让我们淡漠了传统文化,但是今天的一碗腊八粥却引发一个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腊八粥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文化腊八粥的作文【1】
腊八节古代称为“腊日”,是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人们习惯上称作腊八。它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节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它的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色彩纷呈。古人的腊八节,讲究一个“祭”字,而不是“吃”,也不是“喝”,为的是祈福。
腊八粥当然是当之无愧的节日主角,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风俗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腊八粥是一种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还叫做七宝五味粥。古代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的,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现在我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腊八粥易于人体吸收、四季皆宜,可以作为日常营养配餐和调剂饮食生活的一道美食,尤其适宜年老体弱或病愈后脾胃虚弱者食用。
传统文化腊八粥的作文【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迈进,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之前邻里串门等互动形式似乎成为淳朴农村特有的文化现象,现代化的邻里逐渐被陌生和淡漠所替代。而今天,一个传统的节日——腊八节,把北、广、深大都市对传统节日淡忘的人们呼唤起来,回归了一个腊八节的传统活动。
凌晨6:30左右,北京的天空还微黑,深圳、广州也刚蒙蒙亮,三地的工作人员已经把热乎乎的腊八粥准备好,为市民共享做好了一切准备。营养丰富的腊八粥遵照最传统的制作:选料、浸泡、熬制等程序,色香味俱全。寒冬的早晨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暖在身,恩在心。
此活动由人民日报《健康时报》联合三地街道办及固生堂中医连锁集团举办的一场大型感恩公益活动,呼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热情!除了腊八粥还有来自北京望京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深圳市中医医院、深圳市北大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知名专家免费义诊。街道办、《健康时报》和固生堂不仅让普通百姓感受知恩赠福粥活动,还为五保户、孤寡老人、困难群众送暖粥到家,不让任何一位群众错过这个传统而温暖的节日!浓浓腊八,粥香四溢。寒冬义诊,情满全城。
在北京,一些大爷、大妈早早过来排队领腊八粥:“我听说,今天有腊八粥,所以我和老伴就不用麻烦熬粥了,谢谢哦,真是贴心!”。一位老大爷笑容满面的讲到。考虑到北方天气寒冷,北京的义诊选在了固生堂中医诊室,人们领完粥之后,来到固生堂宽阔的中厅,一边喝粥一边等待专家义诊,特色中医馆里,不认识的人们亲切地因为一碗热粥交流着,这样的场景似乎让人久违了!
在深圳,数千人长龙排队领取冬天里的一碗热粥,粗略估计一上午现场送出1600多碗腊八粥,一直到下午赠粥义诊活动还在继续,下午很晚了,国家级名老中医彭太平主任还在耐心的为群众把脉问诊。此次活动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誉,不但让传统节日更加有味道,还让平时冷淡的人们热乎起来。这也是深圳第一家把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腊八相结合的机构!
在广州,市民们早早的来到派粥现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序地等待赠粥和义诊;居委会大妈们主动来到派粥和义诊现场,扭动热烈的秧歌,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传统节日的庆祝,对传统中医的支持!
本次活动,引起了一次对传统文化逆袭的思考,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健康时报》、广东电视台、《南方都市报》、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深圳经济生活频道、深圳公共频道、《深圳晚报》、《深圳晶报》等媒体齐聚,一张张照片背后是一幕幕温馨而感人的场景。亲切的问候,暖暖的关怀,捧起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感受彼此间亲切的问候和温暖的眼神,这是一种忘穿人世间的真情,让传统的中医文化又回归我们之间!
如今忙碌的社会节奏,让我们淡漠了传统文化,但是今天的一碗腊八粥却引发一个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固生堂中医连锁集团、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馆用最淳朴的方式向我们证明弘扬传统文化,形式不重要,关键是感恩、知恩的心。当我们热议文化复兴、文化崛起时,其实一碗粥就引发一场“传统文化的思考”!
传统文化腊八粥的作文【3】
“腊八”将近,“腊八粥”的浓香又一次次飘进我的梦里。“腊八粥”不仅是我儿时最美好的向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在这个充满温情的传统节日里,吃一碗香气四溢的“腊八粥”,品味“腊八粥”里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腊八粥”的香味和古人处世的智慧,便成为慰藉浮躁心灵的一曲天籁。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腊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祭万物而索乡之也。”由此推断,“腊八”应始于周代。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报谢典礼,称为大腊。腊祭仪式结束以后,古人要进行宴乡活动来欢度佳节。“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大伙儿聚餐,有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由此流传下来,腊月初八日便成为民间的风俗节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中国人吃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已十分风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八”祭祀,正是古人感恩意识的体现,丰收不忘天地万物诸神助祐。乡宴聚餐,更是对邻里乡亲的感谢和报答。
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据说当年岳家军讨伐金虏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来,在回师路上,将士们又饥又饿,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随后岳飞遇害风波亭,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众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吃“大家饭”,以示怀念,这正是对岳飞“忠义”的褒奖。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清朝孙雄《岁时杂咏》中就有:“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之句。平安是福,古人深谙此道,所以,在“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吃“腊八粥”,寄托着古人对平安的期望。
“腊八”作为佛教的盛大节日,有的寺院在腊月初八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据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除了佛寺赠粥外,官府也往往借寺设粥厂救济贫民,以示抚恤。雍正年间,朝廷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十里之外,香味扑鼻。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把粥分给众人食用。“腊八粥”就又多了这种仁人爱物和恻隐之心。
传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还有另一种版本,传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劳而且节俭,家里存粮堆如山。老两口临死千叮咛万嘱咐,让哥儿俩勤俭持家。可这哥儿俩倒好,仗着父母留下的家底儿,既懒又馋,坐吃山空,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哥儿俩就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五谷杂粮各凑一些,放到锅里一齐煮,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从此,哥儿俩痛改前非勤俭持家,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为了记取懒的教训。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以此来告诫后辈儿要勤俭持家
腊八粥”,不仅是五谷杂粮汇成的一种节日美食,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荟萃。吃“腊八粥”,品味古人处事做人的学问,才是“腊八粥”这个节日饮食文化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