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是一处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结晶的古建群,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小编真好想去蓬莱阁一趟究竟啊,但现在只能跟大家在这里讨论下,下面是写蓬莱阁游记的作文,一起来看下吧。
蓬莱阁游记作文一
去年的国庆长假,妈妈带着我去安徽石台的蓬莱仙洞玩。
蓬莱仙洞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四层结构,听起来就很吸引人。
一进洞口,就感到有一阵凉风向我吹来,舒服极了。放眼望去,蓬莱仙洞还真是大啊,又高又宽。巨大的钟乳石、石笋被各色的灯光照着,形态各异,美不胜收。
我们先来到了地下河。河水缓缓地流淌着,平如一面巨大的镜子,照映出蓬莱仙洞的美丽景色。导游告诉我们,春天时河水十分顽皮,溅起一朵朵水花为游客们带来快乐;夏天时河水十分急躁,快速地向前奔跑着好像是去找山妈妈;秋天时河水十分乖巧,轻轻地抚着石头哥哥;冬天时河水便不见了,也许是去冬眠了吧。
我们来到了中洞。我们一路经过了通明宫、迷仙宫、玉蟾宫、银河长廊、南海、潮音殿……终于到达了景点中最为惊险的地方———天梯。天梯是一个人造的楼梯,是为了方便观赏天洞的。天洞就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七仙女们住的地方。就算是神仙也难以飞上天洞。天梯是一个呈近似于90度的楼梯,有勇气和胆量的人才能够观赏天洞。我小心翼翼地踩上楼梯,一步一步地踏上去,身体向前倾,以免掉下来。我好奇地向下望了望,这里还真是高啊,一个不小心摔了下去可就惨了。我不免缩缩头,继续爬楼梯。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总算是爬上了天洞,真是愉快的一天啊!
蓬莱阁游记作文二
清晨全家赴池州晚宴,路遇一胜景,名蓬莱仙洞。曾听闻有座海上神山蓬莱,却不想在此地竟有一地下仙洞。好奇心大胜,顺游一番。
跑过石桥,过了买票口,不过数百米,只见入口处刻着“蓬莱仙洞”,水珠不时地自洞口顶端落下,似遮未遮,撩地我心痒难耐,快步上前想一睹那仙洞之姿。
别有洞天,刚踏入便有一股异样的凉意袭来,却不寒心,只觉得分外舒坦轻松,平息了心中的燥热。视线渐暗,几处彩灯分布在洞内各处,幽幽微光映衬地那钟乳石神秘莫测,移动几步,地面并不湿滑,我加快步速,继续探入。手扶石壁,沿着略窄的通道,洞内水渍的清凉和那凹凸不平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在诉说着它们长眠于此的传说。
天洞,光线亮了些,一眼望去,除了几位守着的工作人员,几个较大的石柱,好像也并无什么特点。也许亮点总是压轴吧。没想到倒真验了这句话,走了好多地方,竟然都是如此的相似。我渐渐失了兴趣,这时候突然眼前一亮,栏杆内,坐落着一座姿势独特的钟乳石,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神圣而肃穆,原来这便是著名的“王母娘娘”。丰腴莹洁的体态,一袭淡粉色的长裙,雍容闲雅端坐在上,身旁矗立着一根分节的石柱。向上望去,一帘轻纱垂下,掩住了王母娘娘温和的面容。见我们面露惊喜,一旁的工作人员便让我们在此照张相。
溶洞内阶梯的铁栏杆总感觉并不怎么实用,手搭在上面不仅湿滑还沾了一手锈味儿。石阶每一层高度不大,但是很窄,坡度又高,跟在攀一线天似的。我自小恐高,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过。伸出右手,紧紧地握住栏杆,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接近石梯顶端处,溶洞顶突然像压下来一般,只留个约莫一米高左右的口。回头望望,底层的那些石柱竟离我如此远了!压抑住心中的胆怯,不再去想那令我恐惧的高度,一咬牙几步快速地走完了石梯。前方,悠长的通道上下两米不到,一眼望去就看见一堵石壁,地面也不太平,还有些水渍,稍不留神就可能跌一跤。走着走着,原本看见尽头的那堵石壁,往左一拐,又是一条悠长的小道,弯弯曲曲。出了道口,迎面而来的是一条长长的石阶。和之前的石阶不同,这石阶不仅长且宽,而且每层高度极低,抬头,好像这石阶直通洞顶,把后面的景色完全盖住。
随着走的石阶越来越多,那后方的景色才一一显露出来。我顿时心神一荡,多么绚丽的洞中仙宫!左右两旁大小不一的钟乳石杂乱而有章地排列着,鲜绿的珊瑚从中镶嵌着几颗绚丽夺目的红宝石,天水蓝的罗沙帐下,几位天仙披着晶莹透明的白纱裙,在里边翩翩起舞。“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轻轻抚摸着莹洁剔透的白色钟乳石,无声地赞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果真是人间的仙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