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下面是小编精选的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欢迎参考!
【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
我国大陆17份高考语文试卷无一例外都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这“无一例外”有其背景原因,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我们关心的是“高考材料作文”走过了近50年的变化历程,到底有何经验与教训,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命题要求与规范。
要探讨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要求与规范,有必要先界定什么样的作文是高考材料作文。关于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分类众说纷纭,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范围作文、情境作文、条件作文、限制式作文、引导式作文等等,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交叉与混乱。根据学理,分类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种类之间不应出现交叉与混乱。纵观1951年以来我国大陆的高考作文题,可以以试题有无提供材料(呈现方式之一)作为分类的统一标准,因为根据试题有无提供材料进行分类可以避免交叉与混乱,也就是说可以把高考作文题分为材料作文和不供材料作文两大类。至于材料作文,以其呈现方式作为划分标准,可分为单一限制材料作文和复合限制材料作文。本文所说的“高考材料作文”指的就是提供了写作背景材料的高考作文题,以下的探讨都以这一界定为前提。
任何考试的命题都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有三个:测量什么、如何测量、如何评分[1]。关于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要求与规范,本文所要探讨的仅限于测量什么和如何测量这两个问题,关于如何评分,可参见拙作《关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反思与构想》(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下面就测量什么和如何测量分别进行具体探讨。
一、测量什么
测量什么,通俗地说就是要考什么的问题,关于高考材料作文可考什么、要考什么的问题,目前已有不少专家提出了不少的看法,但大多是从文学、文艺学等专业的角度来考虑,缺少教育测量学的考量,下面试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1.读写结合,落实到写
测量什么属于测量目标的问题,因为测量目标“包括测量谁和测量什么两层含义”[2]。测量目标的定位是考试命题的首要问题,任何一个考试命题都要有一个客观明确合理的测量目标,否则这一考试的效度必然不高;由此可推,任何一个考试命题都要对测量什么有一个客观明确合理的认识,否则这一考试的效度必然不高。1987年全国卷,提供了6则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客观审视这一试题,不能完全否定它是一道作文题,但这一试题要测量的除了写作能力之外,恐怕更多的是政治学、哲学方面的内容,测试内容有所偏差,原因之一就在于对测量什么可能缺乏一个客观明确合理的认识。1996年全国卷,提供两幅漫画,要求考生欣赏漫画,以“我更喜欢漫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该题同样存在问题,因为其测量的核心内容并不是议论文写作能力,而是漫画欣赏能力。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学科的考试,都应该有其学科独立性,高考语文要测量的当然应该是语文能力,同理,高考材料作文要测量的当然应该是写作能力,而不应该是其他,也不应该因为其他因素的追求而干扰、弱化了对写作能力的测量。
明确高考材料作文要测量的应该是写作能力,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高考材料作文有其特殊性,试题客观上要求先读后写,综合考查了读和写的能力、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如果命题对测量什么定位不准,不是最终落实到“写”,测量的效度就无从谈起;如果命题未能处理好读和写的轻重主次问题,未明白材料作文题和阅读题的区别,不是最终侧重到“写”,测量的效度就难有保证。2005年湖北卷,提供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对这则文字的感悟作文,试题说得很清楚,是先阅读后作文,这符合高考材料作文的特点,但问题是这一试题的材料专业性、学术性太强,不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为大部分考生完成写作任务设置了严重的障碍,也就是说试题设计未能处理好读与写的轻重主次问题,未能把测量什么落实到“写”,出现了较大的偏差。2007北京卷,以唐诗中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这一试题问题虽没有上一题严重,但该题要考查的更多的是写作能力还是古诗鉴赏能力值得质疑。通过以上的反思,我们应该明确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一定要处理好读与写的轻重主次关系,一定要落实到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考查。
2.写什么与如何写,以如何写为重
写作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含的要素很多,到底哪些要素是可测的,哪些要素是必测的,确定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命题前必须解决。高考材料作文是大规模考试,有其特殊性,其测量对象是具有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群体,在目前缺乏大学入学标准的情况下,高考材料作文要测量什么应该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及教育测量学的普遍要求与规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写作的培养目标规定了6条,归纳起来包括观察、体验、感受、思考、选材、结构、表达、修改、评价能力,以及写作态度、习惯与速度,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是可以测量的,比如修改和评价能力在高考作文中就不可测,态度和习惯就难以测量。《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关于写作的考试要求规定了10条,表述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不尽相同,但本质内容是一致的,归纳起来包括观察、体验、感受、思考、选材、结构、表达能力。我们如果再对观察、体验、感受、思考、选材、结构、表达能力加以归纳概括,可以得出高考作文要测量的内容包括三个要素——认知、思维和语言,也就是说高考作文要测量考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或者再归纳概括为考生的内容建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到高考材料作文,其测量内容应该就是考生从材料出发,表达交流了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表达交流。简要地说,高考材料作文测量的内容就是考生从材料出发,到底写了什么和如何去写。高考材料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一部分,测量内容应该适当侧重于“如何写”,不应因为片面追求内容建构上的哲理意义与思辨色彩,而影响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测量;当然也不应因为片面追求语言表达上的有文采与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对内容建构能力的测量。2012年安徽卷,提供了一则关于如何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的材料,要求考生阅读后写作,材料文字无障碍,但思辨要求高,考生必须懂得分析比较材料中两种措施本质的不同,才能找到一个准确合理的立意,这就意味着该试题对考生内容建构能力的考查大于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测量内容有所偏差,未能有效测量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总而言之,高考材料作文要测量的应落实到考生具体的写的能力,应侧重于考生如何写的能力。
二、如何测量
如何测量,也就是如何设计试题的问题。设计试题首先要考虑的是题型的选择确定,然后考虑试题应包括哪些要素以及各要素的设计与组合。作为测量考生具体写作能力的高考材料作文,其合理的题型当然是主观性试题,其试题应该包括三个要素——背景材料、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这三个要素该如何设计与组合,下面依次加以探讨。
1.背景材料公平有用简洁适中
背景材料是高考材料作文的第一要素,因为它是考生写作的起点,而且如果没有背景材料也就不成为材料作文了。高考材料作文可选择的背景材料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如从材料的呈现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文字、图表、音像、实物等材料,高考材料作文命题在考虑材料的多样性时,首先要确保材料的公平性,选用的材料对于所有考生来说应该是似曾相识但又感到陌生的。如果选用的材料部分考生很熟悉,或者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已用到,或者存在地域差别,这样试题就会缺乏公平性,信度就无法得到保障。2009年辽宁卷,以网上论坛为材料,主题为“明星代言”,背景材料新鲜时尚,对城市考生普遍有利,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当然未能很好地测出所有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
背景材料对于试题和考生的写作来说必须是有用的,这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背景材料存在的目的和作用。背景材料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引导考生顺利发挥其写作能力,而不是相反;背景材料的作用在于限制写作范围甚至写作内容,提供写作情境引发考生思维,而不仅仅是个引子,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引出标题或话题。1999年全国卷,提供了一段有关记忆移植的材料,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写作范围写一篇文章,该试题的材料与要求是相关的,但问题在于试题既然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写作范围,材料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说在提供材料的前提下再规定写作范围是否有必要。高考材料作文测量的是考生阅读材料后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试题中的材料和要求理应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1998年至2006年,不少高考语文试卷就存在材料可有可无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对提供材料的目的与作用认识不到位,可能在于对材料与要求出现重叠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材料或要求的多余。背景材料如从数量来看,可以分为单一材料和复合材料,选用复合材料(特别是图文结合的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所有材料的有效性,不能因为追求形式创新而滥用材料。2008年江西卷,背景材料选用文字与漫画相结合的形式,文字与漫画都为有用信息,二者有机结合,效果良好;2012年湖南卷,也选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但并不成功,因为提供的图片并非必要信息,考生如从图片出发无法完成写作任务,而实际写作又无需观照该图片,该图片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形式而已。
背景材料要简洁,不过度解释与提示,要为考生留下较大的写作空间。2011年上海卷,以“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两句铭文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思考其寓意然后作文,该试题明显意在引导考生进行哲理思辨,立意很好,但背景材料不够简洁或者说解释提示过度,因为只要提供一个触发点即可,只要提供一句铭文即可达到测量的目标,而且给考生留下的写作空间也更大,也更能检测出考生的思维能力。2012年浙江卷也存在同样问题,该试题背景材料的后三段纯属画蛇添足,后三段明显有主题暗示之嫌,束缚了考生思维的发散,削弱了高考材料作文的优势与长处。
背景材料难度要适中,不设置文字障碍,不刻意求新。背景材料越新,关系越复杂,考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加工的时间和难度就越多和越大,测量目标就会产生偏差。背景材料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贴近生活现实,符合考生的认知、思维水平,不能因为背景材料选用不当而影响考生真实写作能力的发挥,有关这方面的教训上文例说已有所阐述,这里不再重复。背景材料如从内容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高考应以感性材料为主,因为正常情况下感性材料提供的立意空间比理性材料来得大,考生也更容易接受,2009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开展的调查研究证明了以上观点,“学生比较欢迎以感性材料出现的试题,如以寓言故事、生活现象呈现的试题”,作文试题的命制“要考虑到大多数中学生的现状,写作内容或写作范围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考生只有在了解或熟悉的写作范畴里,才能进一步展开论述或叙述,进行有效的表达” [3],。
2.写作任务匹配单一具体明确
写作任务规定了考生必须做什么,写作任务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写作任务与背景材料要匹配,写作任务应来源于背景材料,否则背景材料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该试题也就不成为材料作文题了。
其次,写作任务要单一,以避免因为任务不同难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公平,从而确保测量的信度和效度。2011年天津卷,提供一段材料之后,提出“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的写作任务,这一写作任务是个变量,不同考生的选择可能不同,不同的选择写作难度存在不同,而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评分,必然造成不公平,信度和效度必然有问题;2011年江西卷和2012年浙江卷的作文题也存在上述问题,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再次,写作任务要具体明确。高考材料作文必须提供写作背景材料,因此其写作任务不像不供材料作文那样单纯,而具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材料,可以要求考生进行读后感、缩写、改写、补写、评论、续写、扩写、仿写等不同的写作;即使针对同一材料,也可以要求考生进行读后感、改写、评论、续写、扩写、仿写等不同的写作;因此,理想规范的高考材料作文应该拥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写作任务。写作任务越具体明确,测量的行为目标就越明确,测量的效度就越有保证。1990年全国卷,将写作题分为3个小题,分别考查对小姑娘此时表情或动作的描述、对小姑娘的肖像描写和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任务指向具体明确,具体到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试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考生作答有了具体明确的指向,教师评卷有了具体明确的标准,测量的有效性当然就高了。
3.写作要求具体明确匹配合理
写作要求规定了考生应该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以及写作中其他应该注意的事项。有的试题将写作要求与写作任务合在一起交代,这实际上对考生的写作是不利的,因为这样的试题不能清晰明白地告诉考生具体的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分别是什么,不利于考生顺利发挥其写作能力,所以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最好分开表述。
写作要求要具体明确,这一点是共识,近50年的高考命题也未出现大的问题,本文不作具体探讨。写作要求要匹配,指的是写作要求与写作任务不能相互矛盾,应是一致的,以免给考生带来不必要的干扰。2005年江苏卷,提供了一段材料之后,提出“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的写作任务,接下来提出了“话题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展开”的写作要求。该试题的写作要求与写作任务就不完全匹配,前后不一致,影响了考生的顺利作答,还可能影响试卷的合理评分。该试题如果要保留原有的写作任务,写作要求就应去除;如果要保留原写作要求的意思,可将写作任务改为“从‘凤头、猪肚、豹尾’中任选若干词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样考生才有一个明确的写作方向。
写作要求要合理,指的主要是度的把握,比如开放与限制、感性与理性度的把握。高考作文不是自由作文,理应加以限制,但限制又不能过严,过严就会束缚考生的思维,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纵观高考材料作文近50年的发展历程,问题主要出在限制不够,比如1999年为了鼓励创新,全国卷提出“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写作要求一度放得过宽,所幸的是2001年就开始纠偏,2006年就得以纠正。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新生,作文考试理应以理性思维能力的测量为重心,但又不能走向理性至上的极端,完全抛弃对感性思维能力的测量,因为每一位考生都必须同时具备感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只不过比例可以不同而已。为了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高考材料作文写作任务可以偏向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而写作背景材料可以偏向感性的;当然,还可以借鉴20世纪90年代的命题经验,采用分解与综合的测量方式,分别具体考查考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理想规范的高考材料作文命题应该定位于“写”,侧重考查考生从材料出发 “如何写”的能力;命题选用的背景材料应该公平有用简洁适中,设计的写作任务应该单一,写作要求应该合理,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应与背景材料相匹配,而且具体明确。